8月24日,新通移民举办了一场名为 “马耳他新政首发解读——听陪读家长讲当地的生活全景” 的分享会。活动现场最让人期待的,莫过于新通的老客户孟女士的分享。这位在马岛生活的 “过来人”,带给了大家最全面、最实用的马耳他生活和教育分享。
孟女士
陪读妈妈,现居马耳他
女儿就读于马耳他公立学校
通过马耳他永居移民项目移民获得绿卡
那句 “我是金子”
藏着我逃离内卷的全部理由
“妈妈,我觉得自己是一块金子。” 当大女儿背着书包冲进家门突然冒出这句话时,我知道,当初那个把我和两个娃“连根拔起”的决定,算是做对了。
我们在杭州算是中产,大女儿读的是本地排得上号的公立小学,校门口的光荣榜贴满名校升学率,可没人知道教室里的孩子有多累。她刚上二年级就开始刷卷子到晚上八九点,作业本上的红叉比对勾多,有次考完试回来,眼睛肿得像核桃,小声说“同学说我肯定考不上好中学,因为我太笨了”。
那天晚上看着女儿熟睡的脸,我突然慌了——难道我要让两个孩子都变成“题海里的小浮标”?教育的意义,不该是把每个孩子磨成一样的形状吧?也许我的女儿不是笨,只是不适合这套“越卷越累”的体系。我想让她们的成长能“慢”一点,而不是盯着作业本上的分数。抱着这个念头,我开始研究海外移民:要英语环境、治安好、成本可控,还得能衔接英美高校。马耳他这个地中海小岛,慢慢走进了我的视线。
从 “做功课” 到登岛
一场充满幸运的 “迁徙”
2022年9月开始下,我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砸在了移民研究上——从教育体系到生活成本,从移民政策到申请流程,笔记做了好几页纸,马耳他越了解越觉得“对味”:英联邦国家、英语普及率近90%、生活成本比国内一线城市低,最关键的是,教育质量很不错。
我不喜欢拖泥带水,确定是马耳他后,选中介成了下一步。江浙这边做移民的不少,但我更信口碑,新通移民是身边朋友提过最多的,说是做马耳他项目很专业。2023年上半年的一天,我没提前联系,直接“闯”进了新通办公室——功课做足了当时心里有数,聊了没多久,合同签了,移民申请就这么正式启动了。
新通文案效率在线,同年7月我的申请递交,可那会儿赶上申请高峰,移民局案子堆得不少,只能慢慢等(现在已经快至3-4个月下批复)。等待的日子有点磨人,好在新通的文案特靠谱,不仅主动跟我同步进度,关键节点也都是提前提醒。有次我因为焦虑忍不住问了一堆“傻问题”,她们也丝毫没有嫌烦,耐心解释到我明白为止——那种“有人托底”的踏实感,现在想起来还很暖。
最巧的是拿到原则性批复的那天。当时我的申请还在审,但我想让孩子提前适应环境,就办了旅游签定了6月的机票,打算趁暑假带姐妹俩先登岛看看。飞机穿越云层时,我手机突然弹出一个提醒——看着屏幕上微信信息里“批复”的字样,我激动坏了。我跟女儿说我们的移民申请终于获批啦~大女儿抱着我的胳膊笑,小女儿也跟着拍手,那一刻我特别笃定:没选错。
落户地中海
从烟火日常到有温度的课堂
飞机降落在马耳他机场时,傍晚的海风裹着咸咸的味道吹来,热情的出租车师傅一句“Welcome home”,让我眼眶湿润。后来才知道,马耳他人的热情是刻在骨子里的,买面包时店主会多塞一块曲奇,搬家时邻居会主动过来帮忙。接下来的日子像按了“快进键”:打款、选房、办居留卡。这里没有杭州大城市的霓虹灯,却有更动人的“烟火气”——一年无数个节日里,烟花是永远的主角。狂欢节那天,街道变成了彩色的海洋,平时腼腆的大女儿,居然拉着妹妹冲进人群,脸上贴满亮片,跟着音乐蹦跳,活像个土生土长的地中海孩子。
现在登岛已经1年多,马耳他的教育比我预期的还要好。我给两个孩子选了公立学校,英马双语教学,数学、科学全英文授课,还能学马耳他语,关键是学费全免,连校车都是免费的。要是想选私立学校也划算,学费从2500欧到15000欧不等,也就国内国际学校的1/3甚至都不到,丰俭由人;英式、美式、IB体系,选择多样。
现在大女儿上小学,小女儿读幼儿园,妹妹性格外向,英语适应得比姐姐快,每天放学回家都满是开心;姐姐虽慢一点,但再也没说过“自己笨”。姐姐说她们校长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,老师路过时会揉着孩子的头发打招呼——这种“像朋友一样的师生关系”,在国内我连想都不敢想;最让我放心的是学校的“反霸凌”机制。大女儿说同学间闹了别扭,老师让他们先拥抱,再一起写道歉卡,如果有人动手了,那么就要专门安排一位老师做贴身监护,还要做心理辅导,我当时听了特感慨。
当然,马耳他也不是“完美天堂”,生活里也有“小坑”,比如网购不方便、办事节奏慢、老城区路窄,开车得格外小心等。但每次看到孩子们放学后的笑脸,我就觉得这些都不是事儿。现在姐妹俩还能帮我一起粉刷房子墙壁,能跟着邻居学习做饭,能在星空下看烟花——这些细碎的快乐,比任何分数都珍贵。
马耳他给我的,不只是孩子的“快乐童年”,还有我自己的“第二人生”。我开始学着慢下来,早上在院子里喝杯咖啡看海,周末和孩子去徒步,加入日常的狂欢——原来生活可以不用总盯着“目标”,也能享受沿途的风景。
如果你也在国内的教育跑道上喘不过气,不妨把地图放大一点,看看地中海中心的那座小岛。它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,却能热情温暖心坎,用烟花点亮生活,更重要的是,它能装下我们对“慢教育”的所有想象——让孩子不用活成“标准答案”,也能相信自己是“闪闪发光的金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