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
对于美国留学生而言,今年好像特别难。曾经,H-1B抽签是决定命运的“随机彩票”,随着9月24日最新的《针对 H-1B 注册申请加权选择流程》改革方案的出台,这场持续数十年的“运气博弈”面临着根本性转折。从纯随机抽签到薪资加权选择,新规不仅重塑了H-1B签证的分配逻辑,更深刻影响数十万申请人的职业未来。
改革背景:
H-1B随机抽签的现实困境
自1990 年《移民法》创设以来,H-1B签证始终被视为“通往美国职场的黄金门票”,承担着为美国引进高技能人才的使命。其配额长期固定在8.5万个(6.5万个常规名额+2万个硕士及以上学历专属名额),但近十年申请量年年爆棚,需求远超供给的局面迫使美国移民局(USCIS)只能使用“随机抽签”来分配名额。
这种看似公平的机制实则暗藏弊端:数据显示,薪资水平Ⅲ和Ⅳ(行业中位数及以上)的资深申请人中签比例反而偏低,而大量低薪职位通过H-1B填补。2024财年更出现极端案例——某印度IT咨询公司为同一员工注册数百次,导致整体中签率暴跌至14.6%,也再次引发了政府对制度漏洞的关注。在此背景下,国土安全部(DHS)推出《针对H-1B注册申请加权选择流程》改革方案,试图重构人才筛选逻辑。
(图片来源:美国联邦公报)
新规核心:
薪资导向的加权机制设计
2025年9月24日,新规提案正式开放公众意见征集,其核心是用 “薪资加权随机选择”取代纯随机抽签,通过四大机制实现制度校准:
1. 四级薪资加权体系
依据劳工部职业就业与工资统计标准,申请人按薪资分为四档,对应不同抽签权重:
薪资水平Ⅳ(资深级):进入抽签池 4 次
薪资水平Ⅲ(经验级):进入抽签池 3 次
薪资水平Ⅱ(熟练级):进入抽签池 2 次
薪资水平Ⅰ(入门级):进入抽签池 1 次
值得注意的是,同一个申请人最多仅能被选中一次,避免名额浪费。这一设计既区别于旧制的“人人均等”,也不同于2021年特朗普政府提出的“一刀切”工资排序制,为各薪资群体保留了机会梯度。
2. 防规避配套规则
受益人唯一性:延续2024年实施的制度,每人每财年仅1次抽签机会,杜绝多雇主重复注册的“刷票”行为;
从低认定原则:若涉及多岗位或工作地点,以最低薪资水平为准,防止雇主“择高而报”;
信息核验机制:雇主需提交职业代码、工作地点和薪资数据,且须与劳动条件申请(LCA)一致,抽查时需提供工资合理性证明。
3. STEM 领域额外倾斜
在同等薪资水平下,从事数据安全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关键 STEM 领域的申请人可获得额外加分,进一步提升中签概率,与美国科技人才战略形成呼应。
多方影响:
一场利益格局的重塑
1. 对申请人:分层效应显著
高薪群体:年薪15万美元以上的科技、金融、医疗领域专业人士成为最大受益者,中签几率较旧制大幅提升,技能价值直接转化为身份优势;
中低薪群体:应届毕业生、初级工程师虽未被完全排除,但竞争劣势凸显,需通过提升技能、选择高薪雇主或转向STEM领域增强竞争力;
STEM学生:除薪资加权优势外,还可借助3年OPT延期窗口期启动其他类别的绿卡申请,或通过放宽定义的非营利机构申请免抽签H-1B,相对来说受此次新政的冲击有限。
2. 对雇主:招聘策略被迫调整
科技巨头与跨国公司:原本就倾向于高薪吸引顶尖人才,新规使其人才争夺更具优势,无需再依赖“广撒网”注册;
低薪外包企业:依赖低工资H-1B填补岗位的模式面临冲击,中签概率下降倒逼其要么提高薪酬,要么重构业务模式。
破局:
身份规划需提前布局
H-1B新规的核心变革,在于将签证分配逻辑从“运气主导”切换为“价值导向”。在签证配额有限的背景下,美国正将H-1B从“填补普通岗位的补缺型工具”,重塑为“筛选高端人才的精英型通道”。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中国留学生,在新规下,想要进入H1B的抽签池(以机会较高的Level 3、4为例),几乎没有可能。假如你拿到了硅谷某大厂的SDE offer,你的底薪需要达到22-26万美元才有资格第一轮抽签。目前,该草案正处于公众意见期,未来30天内可能会有细节修订,但“优先高薪、提高门槛”的大方向已经确定。如果该草案最终在2026财年前生效,将直接影响下一轮H-1B抽签。
未来,留美机会不再单纯取决于运气,而是要拼专业、拼岗位、拼资源。不想被运气绑架,又暂时无法突破职业瓶颈的留学生,也许当下唯一能摆脱困境和迷茫的只有选择EB-5投资移民新政。
核心优势:
1.无排期:预留类别暂无排期,境内可同步递交I-526E和I-485,快速获工卡。
2.门槛低:无年龄、语言、经商背景要求,80万美元投资额(TEA区域),全家获绿卡。
3.自由择业:无需参加H-1B抽签,可自由就业;免签出入美国,规避F-1续签风险。
微信号:igo180
长按图片,识别关注
新通移民APP
随身移民专家